来源: 象虹教育 编辑: 象虹教育
数学天才王羲之
王羲之是造字的魔术师,他对字的造型没办法总结出太多的规律。就像张三丰的太极一样,化有形为无形,随时变化。
我们只知道它美,但又没办法说出它究竟怎么个美法,确实是挺伤脑筋的事。
比如我们看颜体,看米体、赵体、欧体、苏体、黄体,他们的造型我们看几幅作品,基本上就能识别出来,“吊死的蛇”是黄庭坚的字,“压扁的蛤蟆”是苏东破的字,篆籀冲撞的不是张旭就是怀素,颜真卿的字象个圆圈圈,欧阳询的字坚硬挺拔,孙过庭的字太过圆滑。而王羲之的字呢?很难用一两小个词来形容,它圆中有方,媚里含骨,自带仙气。
临习王羲之的字不难发现,他的每一种点画都构成了一个体系,不钻研无法得其法。比如它的点,分析后得出有鹅头点,柳叶点,蝙蝠点,这些点又各有姿态。它的转弯也是形态各异,它多横并列时的处理方法,多竖结构的处理方法,都是非常的维妙维俏,难以捉摸。因此,要学习王羲之,我们只能化整为零,用疱丁解牛的精神,从每一个角度去肢解它,分析它,才有可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内涵,掌握他的一些技法。
今天,我们从他的两点法的处理方法上进行剖析,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从小学开始,数学老师就教过我们,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种平面是稳的,固定的,同时也是僵硬的。而行草中,四平八稳是一种大忌。翻开王羲之所有的字帖,找不到一横是直的。但与一些书家横冲直撞相比,他的这种倾斜又是相当隐蔽毫不夸张,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这就是难点所在,看上去是正的,其实又是斜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们来分析王羲之常用的“两点”的处理方法。他巧妙地利用了某一个点画的微小的角度调整和变化,打破了字的平衡呆板,使每个字在他的笔下生动起来。
我们来看几个字。
1、当两点处在底部时的处理方法。见下图。图中四个“足下”均出现在远宦帖,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下的下面是两个点,两个点之间,有的呈一上一下关系,有一左右相抱关系,有的断,有的连。通过对一个点的处理,使字态呈现出不同的姿式。
远宦帖
十七帖
2、当两点处在中间时的处理方法。
两点处在中间时,大部份出现在独体字里中,如“小”、“不”、“未”等。见下图。
远宦帖和二谢帖
十七帖
王羲之在处理这一类的两点时,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左右距离不对称。以中间的竖为中轴,要么左宽右窄,要么左窄右宽,极少的时候会对称。二是左右高度不一致。要么左低右高,要么左高右低,要么呼应,要么独立,要么呈环抱之势,要么呈背离之势。总之,会利用两点之间的巧妙变化,打破平衡,使字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
3、当出现在部首时候的处理方法。
两点出现在部首时,基本上都是草字头的演变。在行草中,草字头经常被写成两点头,如:“草”、“首”、“墓”等。见下图。
丧乱和二谢帖
在部首的两点中,利用右点的变化,或长撇,或短撇,或紧密,或疏朗,或轻挑,或凝重,产生不同的效果。王羲之对点画的变化,可以说无处不在。点横撇捺,随处变形。
我们只有对他的原帖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才能领略他对书法独具匠心的高超技法和卓越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