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网 编辑: 李雪峰
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馆阁体”,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其特点是乌、方、光、。
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代翰林院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深受成祖朱棣赏识,成为标准书体。
至清康、乾之时,主流书体尊赵孟頫、董其昌为典范,而二人书法又皆以规整、圆融为特点,使馆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
清代科举考试,比明代更重馆阁体,要求乌、方、光。
乌,就是黑,黑的发亮,古人说墨淡伤神,黑了之后字就显着精神,也能给人更强的力量感。但是书法将就墨分五色,讲究浓淡干湿,只浓黑就会单调、千篇一律。
方,把字写方正,大小一致,这样确实有利于考试、增加卷面分,整体看着整齐。但是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正是因为汉字结构的特殊性,千姿百态、因势造型、丰富多彩,全都写成方正的必然看着少了点趣味。
光,光滑,流畅、流丽,这种写法看起来美观、雍容,对于纸、笔、墨的要求也很高,和民间书风的随意、自然不同、它要求笔笔到位,缺少笔法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馆阁体大多指小楷,这种古人考试专用书体,而小楷这种书体本身也是很难表现出丰富的墨法和笔法的。写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小楷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这种长时间的练习,必然导致“乌、方、光”的书写方法论深入人心,但事实上,在写行草书的时候、这种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有可能还是适得其反的,在这种严谨、缺少性情的方法论指导下很难出现行草书高手。
明清尤其是清末,又是中国思想大变革时期,这些从小写馆阁体的文人士大夫们也厌倦了,想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傅山的“四宁四勿”理论更是直接提出了“宁丑勿媚”。
清朝考据学的兴盛和和碑学的兴起,更是有力的冲击的馆阁体的地位,一改柔媚书风,文人墨客一时争相学习,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对打开仕途的馆阁体弃之如敝屣。
书法史上,上一个朝代的书风和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朝代,在书法上,我们这个时代也不例外。书风上仍受碑学影响。对于馆阁的评价是时代性的,这种评价带入下一个时代并不一定合适,它也并非一无是处。
馆阁体是科举考试的产物,虽然饱受诟病,但它本身没有错,也不能否认它的美,更不是“丑书”、“怪书” 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