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象虹教育 编辑: 象虹教育
历代执笔姿势的变化
历代执笔姿势的变化
【今天的人们,在书写汉字时倡导的执笔姿势有两种】
第一种是拿铅笔、钢笔、圆珠笔写字时使用的是三指执笔法。食指外钩,大拇指在内测,中指在下拖住笔,掌心空手指不可贴掌,笔管是斜的,是“单钩执笔”法。
第二种是写毛笔字时,多采用五字执笔法。大拇指横撑,食指、中指外钩,无名指内抵,小指靠无名指为辅助,笔管直立,是“双钩执笔”法。
古人是怎么执笔的呢?
【古人写字,最初是左手握简牍,右手单钩斜执笔。】
沙孟海先生曾经注意到古人执笔姿势,列举了五幅古代名画,画中人物执笔写字,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手中的笔管都是斜的。日本中村不折收藏一件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是斜执笔。榆林石窟第二十五窟唐代壁画,绘有一人在树下抄经,也是斜执笔。
执笔姿势其实与坐姿有关
【自殷商到魏晋,华夏民族是席地而坐,双膝曲而接地,臀股贴坐于双足跟上,与“跪”相近,相当于跪坐。】
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长信灯宫女像,坐式都是这样合乎礼节的标准坐姿。那时的“跪”姿也是双膝接地,但是臀股与双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果臀股不着足跟,而且挺直腰,则为“跽”[jì]。长沙出土的西晋青瓷对书俑,坐姿还是华夏古风。
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的魏晋名士也是席地而坐,而将腿伸到身体前面,那是南朝画匠表现名士“居傲无礼”的坐姿。北朝流行的“跂坐”,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是坐在高坐具上的姿势,属于虏俗胡风。据文献记载,南朝皇宫里也出现了中原地区胡人的垂脚坐姿。
华夏民族的坐姿渐由跪坐而跂坐(垂足而坐,跟不及地。),这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变化。
但是,反映唐以前生活场景的《北齐校书图》中,人物是“跂坐”的姿态,执笔仍然是单钩执斜法。大概南北朝时期只是改变了坐姿,而写字的执笔姿势尚未改变,也就是说,写字的坐姿变为“胡”式,执笔姿势仍然“古”式。
唐代
【初唐时期执笔方法与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
初唐时期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而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另外还存有握管法、摄顶法等执笔方式。须加说明的是,这些图像几乎都是书法(文字书写) 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晚唐,吴县人陆希声已言及“双钩”执笔法。
《陆希声传笔法》曰:“钱邓州若水尝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希声得之,凡五字,曰: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即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墨池编》卷四)
执笔法在唐朝发生了变化:初唐还是古代的“单钩斜执”,大约中唐变为“单钩直执”,而后过渡到“双钩直执”。
宋代
【宋代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宋代执笔理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东坡)的名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黄庭坚本人怎么执笔,他在《论书》中说“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元代
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明清
项圣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与书法家,自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PS:历代书家虽然有很多种执笔方式,但就对当代而言大多数书家认为“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是最好的执笔法,这种执笔法是最符合现代书写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