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网 编辑: 李雪峰
古法书的真迹本和临摹本
古法书的真迹本和临摹本
人类保存书画真迹之难自古有之,
我们习惯认为只要是墨书就表明它是真迹本,
事实并非如此~
书法能够保存八百年左右,
至千年精髓褪去,
一千二百年消亡。
书法能看到真迹再好不过,但保存至今的真迹却极其稀少。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写到:『《画品》云:古画尤重纸上者。言纸得五百年,绢得三百年方坏。』明董其昌《画眼》中也引用宋代米芾的话,纸能过千年,而绢不过八百年。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道:『世言纸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才八百余年,而片纸无存。不独晋人,如唐世善书之迹,甫三百余年,亦希如星凤,何也?尝考其故,葢物之竒异者,常聚于富贵有力之家,一经大盗水火,则举群失之,非若它物散落诸处,犹有存者。』明茅一相在《绘妙》中也提到,画能够保存大约五百年之久,到八百年时画的精髓褪去,至千年消亡。书法能够保存八百年左右,至千年精髓褪去,一千二百年消亡。
如此看来,人类保存书画真迹之难自古有之。如今,莫说魏晋法书真迹,即便隋唐法书真迹也少之又少。
流传至今的古法书中,真迹数量寥寥无几,大部分为临摹或伪作。我们习惯认为只要是墨书就表明它是真迹本,事实并非如此,必须加以辨别。以下,笔者将针对真迹本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
一、古法书的摹本
南朝宋虞和在其《论书表》中写道:
『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中也记载道: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南齐王僧虔《论书》曰:
『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子几欲乱真。』
王僧虔《论书》中还写道:
『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书货。』据说康昕是晋代人,胡人出身。
唐张怀瓘在《法书要录·卷八》论及羊欣时提到:
『又有义兴康昕与南州惠式道人,俱学二王,转以己书货之。世人或谬宝此迹,或谓为羊。欧阳通云,式道人右军之甥,与王无别。』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中写道:
『康昕,字君明,外国胡人,或云义兴人。书类子敬,亦比羊欣。曾潜易子敬题方山亭壁,子敬初不疑之。画又为妙绝,官至临沂令。』
据此我们可知康昕曾做过王献之代笔。晋代时就已有人制作过王羲之、王献之的摹本以及类似的东西。反言之,在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真迹中,也应该有这种摹本或者赝品。
虞和《论书表》中也曾论及二王等人的古法书仿品:
『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揉,莫之能别。故惠州所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时有佳迹。如献之吴兴二笺,足为名法。』
虞和《论书表》为宋明帝泰始六年(四七〇)之作。据此可知,晋宋时期便有很多法书的摹本和伪作。
另,在《论书表》中也出现了『拓书』一词。
『繇是拓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皱起。范晔装治卷帖,小胜犹谓不精……』
『今拓书皆用大厚纸,泯若一体,同度剪截皆齐。』
此处所论之拓书,从文章的前后来看,皆与书法装裱有关。故,拓书应为装裱之意。之后拓书一词广泛用于摹书,到南朝宋时期似乎尚无此区别。
根据真迹本来制作摹本,在梁时代的文献中也有论述。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写道:
『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
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中写到: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据此可知,梁时代曾制作过乐毅论摹本。
另,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还写道:
『钟书乃有一卷,传以为真。意谓悉是摹学,多不足论。有两三行许,似摹微得钟体,逸少学钟的可知。』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梁时代有过魏晋的名迹摹本,人们称之为梁模本。可以想象梁朝时,在作为真迹本留存下来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鉴别困难的情况。钟繇《宣示表》及《墓田丙舍帖》等都是王羲之临书,《白骑遂帖》为王献之临书,此说法也在宋黄伯思《法帖刊误》中被提及。不过,现存者均为后世墨拓,离真迹则更为遥远。由此可知魏晋真迹流传下来应该有多么困难。